民间关于凤阳府名利场上划分派别的传言,跟随着事态的发展,也愈演愈烈。
凤阳府的巡抚衙门,成了老百姓口中,在街头巷尾调侃、攻击的对象。
他们口中的事情,并不完全属实,更多的是谣传。
凤阳府的名利场,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。
范明跟众位大人说,如果此事再不控制,若是传到朝廷里,其后果着实堪忧。
所以,巡抚衙门决定,由巡抚衙门同知贺弘文,和巡抚衙门的总管张涛,一起负责转变凤阳府的名利场,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。
把那些不实的文章,和诋毁凤阳府名利场上的言论,尽快消除。
贺弘文第一次处理这种类型的公务,面对范明给自己交代下来的事情,他感到十分棘手。
贺弘文动员,凤阳府巡抚衙门里,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。
但是,毕竟人员有限。
他们不仅难堵悠悠之口,而且此类言论,知道的人越来越多。
关于凤阳府名利场上,分为两个帮派的言论,早已传到了寻常百姓的耳朵里。
现在就连凤阳府所辖州县下面的村庄里,村民们在农忙之余谈论的也是此事。
张涛因为此事,专程前往京城,上下打点。
其目的是为了让这个消息,被三省六部的大人们先按下来。
暂时先不要传到朝廷里去。
前前后后,用了五天的时间。
张涛已经花了十万两银子,但依旧没有阻止这个消息的蔓延。
张涛回到凤阳府以后,范明又召集凤阳府大小官员,来巡抚衙门议事。
最终,范明决定自己亲自率领一些大人去京城。
向吏部禀明此事的来龙去脉。
并且希望可以得到朝廷的支援,进一步控制流言的传播。
唐云明在会议上,一再强调让各位大人们不要放松警惕。继续加大对凤阳府名利场上的谣言的阻断工作。
争取能在范明赶去京城之前,把这些流言蜚语,以及在私底下传的文章,不惜一切银子,全部控制起来。
凤阳府的各个衙门里,府库充盈。
对于很多大人们来说,这些银子,不花白不花。
尤其是对于此次流言的恶劣事件。
凤阳府巡抚衙门,一再跟各位大人强调,不惜一切代价,将此事按下去。
也因此,有很多大人拍着胸脯,说他能把此事按下,只不过要费些钱财。
巡抚衙门现在的态度是,不管花多少银子。
只要能控制事态的发展,对凤阳府名利场上那些不利言论的传播,他们都在所不惜。
在凤阳府,有些权利的大人们,便因此找了很多借口,搞走了不少官银。
这些都在唐明云的账单上有记录。
张涛前前后后,花了二十万两银子。
袁震花了十万两。
许强也花了十万两。
贺弘文花了八万两。
还有一些州县的知州知县大人们,也花了不少。
加起来超过了上百万两银子。
百万两的银子,对于目前内府充盈的凤阳府而言,并不算多。
可是对于个人来说,油水颇丰。
凤阳府的老百姓,此时正在为他们凭借着众人之力。
把贪官拉下水之事,欢天喜地的时候。
却不知道,他们的一言一语,已经耗费了百万两赋税。
而这些赋税,都是凤阳府的老百姓,一个铜子儿,一个铜子儿交上来的。
唐明云正在为范明收拾行李,准备进京办事。
他有一个同乡好友,是江湖人士,住在京城,最近回乡省亲。
昨天夜里,和唐明云在凤阳府,喝了些酒。
谈及此事的时候,他的这个朋友信誓旦旦的说,可以帮巡抚衙门把此事摁下去。
唐明云对范明说道:“我有个同乡,不知道能不能解决此问题。”
范明看了眼唐明云,说道:“你去问一问,只要能抑制流言的传播,还凤阳府的名利场一片蓝天,需要什么尽管开口。”
唐明云的朋友此时正在凤阳府。
他作别范明之后,去朋友的府中拜访。
他这个朋友身在盐帮,是盐帮的一个舵主。
手下兄弟,遍布五湖四海。
唐明云问他:“昨日我们喝酒时,你说的话没有忘吧。你真的有能力,把民间盛传的那些对凤阳府名利场不利的言论,全部抹去吗?”
他这个朋友哈哈大笑。
“此事有何难?我本不愿与官绅打交道,所以昨晚也没有答应你。我的盐帮兄弟遍布各地。关于本地帮和外地帮的言论,大多数存在于凤阳府的内部。其来源,就是凤阳府下辖州县的那些说书先生们。只要让他们换些有趣故事讲,别总拿这些事儿说事儿。不出三日,这些言论,自然会淡出人们的视线。”
唐明云问道:“此事需要多少银子?”
朋友摆摆手笑道:“此事对我来说轻而易举。我们之间只谈感情,不谈银子。你只需记得事成之后,欠我一个人情便是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